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?

chinahuihui 厨房设备 7 0

空城计诸葛亮当然是没用过的,是《三国演义》的杜撰,这一点已成了史学界的定论。所以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时,不是讨论空城计究竟发没发生过,而是讨论这个“剧本”的剧情创作究竟合不合理。

首先,诸葛亮是处于攻势。他出祁山,攻北魏,但不想被马谡失了街亭,不得已退兵。在司马懿攻到西城时,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余人的兵力,而司马引兵十五万。

《三国演义》在这里的描写是”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,见了如此模样,皆不敢进,急报与司马懿“,我觉得非常好,这句话点明了魏军与蜀军交战时的心里状态。

诸葛亮初攻北魏,势如破竹,一路斩杀魏将,攻陷城池,魏军累败于蜀,人心惶惶,北魏朝野上下都对诸葛亮凶猛的攻势感到恐惧。

战阵沙场的魏国士兵当然更恐惧。

没想到的是,街亭一战,魏国一举扭转战局,守势转为攻势,蜀军不得不从战场撤退。战场正逐渐朝着向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,指挥官们都坚信不疑。

但士兵们又不懂这些。

现在真的是在胜利吗?

好像看起来是的。

但前段时间还高歌猛进的蜀国人,真的就这么败了吗?

形势扭转太快,好像做梦一样。

所以,当魏国士兵冲到西城城下, 看见坐在城头抚琴的蜀军统帅诸葛亮,他们心里会怎么想?

我操!玩什么呢这是?

肯定是计!诸葛亮在这一定埋伏下了重兵,我们今天都要葬送在这里了!

怎么办?还打不打?

魏国士兵对这种怪异的场面惶恐不安,不知所措,于是只好报告了司马懿。

其次,司马懿的心理。

面对一向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诸葛亮,司马懿不得不同样小心。

率军对阵诸葛,司马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运转速度。谋划战局,调遣部队,揣测对方下一步的行动。每一次对阵,都像在参加一场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对弈。坐在棋桌对面的孔明,羽扇纶巾,笑吟吟的看着司马懿,你能奈我何?

棋逢对手,最了解对手的那个人,反而是对手。

终于,司马懿抓住了蜀军的弱点。马谡,街亭,将这两个名字连接起来,司马懿立刻认识到,这将是诸葛亮的死穴,是他毕生最大的失误。懿笑曰:“徒有虚名,乃庸才耳!孔明用如此人物,如何不误事!”

街亭毫无悬念的胜利了。

战场的主角换成了魏军。蜀军节节败退,魏军乘胜追击。司马懿为自己出色的谋略感到开心,断定诸葛不过尔尔,不值一提。

然后,到了西城。

司马懿听到了步卒的报告,诸葛亮正在城头弹琴。懿笑而不信。怎么可能?!

但他还是止住三军,策马远望。只见孔明乃披鹤氅,戴纶巾,引二小童携琴一张,于城上敌楼前,凭栏而坐,焚香操琴。

司马懿感到一阵眩晕。

孔明这是在干什么?

他的下一步棋是什么?

如何揣测?

示威?

不可能,他很谨慎,他不会这么大胆。

对!谨慎!亮平生谨慎,不曾弄险。他这样做一定有原因!

他一定是故意这样做!一定是想让我以为城内无戒备,让我放心攻城!

他这么想让我攻城,就说明……

城内一定有玄机!重兵,肯定就埋伏在城内的各个角落!

我在街亭扭转了战局,不代表诸葛亮不可以在西城扭转战局!

他想要一口吞掉我!

呵呵,怎么可能!孔明,你太小瞧我了!

司马懿想明白了。

他即刻调转回军,命令后军作前军,前军作后军,望北山路而退。他出了一身冷汗,并为自己头脑的迅速清醒感到庆幸,为没有遭到全军覆没的结局感到庆幸。

儿子司马昭前来质询:“莫非诸葛亮无军,故作此态?父亲何故便退兵?”

“汝辈岂知?”

最后,诸葛亮的想法。

街亭,败了。这是自己的错,无论如何,这个错误都不能推却。

但眼下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做。

司马懿破了街亭,正奔西城而来。

如何处之?

先教军马准备行装,做好撤退准备;其次修理剑阁,以便撤退时路途通畅;但眼下的率军十五万的司马懿,如何可破?

我与此人已交手数合了。我深知他的秉性,他也了解我的性格。此人多疑,善虑,对战局,总是优先谋划最坏的结果。

可以利用!

在西城城头,看着尘土遮天而来的魏军,孔明定下了计策。

“传令下去,将旌旗尽皆隐匿;诸军各守城铺,如有妄行出入,及高言大语者,斩之!大开四门,每一门用二十军士,扮作百姓,洒扫街道。如魏兵到时,不可擅动,吾自有计。”

众人立刻按吩咐去做。

然后,他们看见了最诡异的一幕:

丞相身披鹤氅,头戴纶巾,令两个书童携琴一张,到城头弹琴去了!

我操!

最后的结局。

魏军,徐徐后撤。刚刚见识的那一幕,让他们感到既怪异又恐惧。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在琢磨。怎么回事?

为什么慌忙命令撤退?

一定是有诈!蜀国人一定在算计我们!

是啊是啊,诸葛亮那么牛逼的人,之前把我们打的落花流水。

嗯,不要多说,快走,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,保命要紧。

这支行进在山野间的部队充满了狐疑和紧张。

忽然,山坡后喊杀连天,鼓声震地。蜀国人来了!

魏军慌了,急了。我操,果然中计了!

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,旗上大书“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”。

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。

行不到一程,山谷中喊声震地,鼓角喧天,前面一杆大旗,上书“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”。

山谷应声,不知蜀兵多少;更兼魏军心疑,不敢久停,只得尽弃辎重而去。

司马懿回顾二子曰:“吾若不走,必中诸葛亮之计矣。”

众人深以为然。

而蜀军,负责担任疑兵的张苞、关兴,谨遵丞相教诲,不敢追袭,得军器粮草而归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