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蒋军中素有“书呆子”之称的黄维,一听说前来拜会的廖团长是黄埔五期学弟,而且是学炮兵科的,竟当场考问起廖运周的炮兵科技术。廖运周从容不迫,对答如流,滴水不漏。这让在黄埔军校上学期间就有“战术迷”之称的黄维感觉非常满意。他一高兴,便打破了蒋军视实力为私产的传统,慷慨地将一个战防炮连借给这位黄埔五期学弟。为保证火力强度,廖运周又找到友邻的655团借来了4门迫击炮,这才凑出了日军眼中的“炮兵集团”。
这个借来的18军战防炮连,装备4门当时最为先进的德制Pak35∕36型37毫米战防炮。在战斗中,该炮连精心选择、伪装阵地。战斗一开始就用急速射打瘫了日军行军纵队首尾坦克,为伏击战的成功立下了首功。
黄维难得大方,借炮给黄埔学弟,建一奇功,重创日军坦克
Pak 35/36型37毫米战防炮体积颇为小巧,炮宽1.65米,炮高仅1.17米,炮管为45倍径,长达1665毫米。该炮战斗全重432公斤,采用了橡胶轮胎,可以很方便地由汽车、装甲车、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,也可以由畜力牵引。在平坦的地形上,4名炮班成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动这种战防炮迅速转移阵地。
作为步兵轻便战防炮,Pak 35∕36型的射速高达每分钟13发,这在中近距离反坦克作战中非常重要。该炮炮口初速762米/秒,最大射程4000米,有效射程300至600米。发射被帽穿甲弹时,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,500米距离上穿甲能力为29毫米,在1000米距离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。
黄维难得大方,借炮给黄埔学弟,建一奇功,重创日军坦克
作为中国军民的死敌,日制89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厚,侧后装甲15毫米,顶甲10毫米。97式中型坦克车首上装甲厚25毫米,侧后装甲20毫米,炮塔装甲25毫米。
95式轻型坦克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,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。被日本人称为“豆战车”的94式超轻型坦克,最大装甲厚度仅10毫米。这些日本坦克不仅装甲薄,而且普遍采用铆接结构,抗打击能力明显弱于同等厚度的均质铸造装甲和焊接装甲。面对这些薄皮大馅的“铁皮罐头”,Pak 35∕36 型37毫米战防炮堪称“开罐神器”。
黄维难得大方一回,廖运周得到如此“开罐神器”相助,加上出身炮兵专业的他巧妙规划,遂创下了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奇功一件。